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布拉迪斯拉发  >> 布拉迪斯拉发酒店 >> 正文 >> 正文

英国历史沿革第十五期

来源:布拉迪斯拉发 时间:2022/12/4
北京专业痤疮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78752.html

都铎王朝世系

二、亨利八世

英国宗教改革

(一)英国宗教改革是发生在16世纪英格兰的一系列事件,旨在使英国教会脱离教皇和罗马教廷的控制。都铎王朝统治初期英国教会由罗马教廷所控制,当时的英国教会掌握着英国三分之一左右的地产,所拥有的财富约占全国总财富的五分之一左右。罗马教会不仅从英国赚取大量钱财,而且还干预英国的宗教事务。随着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英国社会各阶层的反教会情绪日益高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夺取教会的土地和其他财产,而逐渐强大起来的专制王朝则力图把教会作为专制王权的统治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下英王亨利八世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16世纪中叶在玛丽一世统治期间天主教曾短暂地在英国卷土重来,但后继者伊丽莎白一世上台后迅速恢复英国国教,并颁布一系列法令措施来巩固宗教改革的成果。改革打破教皇对英国的控制,重新确立教会与国家的关系,激发英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在这场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入新兴资产阶级的手里,进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改革否定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解放人们的思想,也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早年的亨利八世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宗教改革者,他对英格兰的宗教改革运动态度坚决,还为此把异教徒送上火刑柱。他还亲自撰文抨击马丁路德的异端邪说,教皇利奥十世因此授予他“信仰捍卫者”的称号,马丁路德则将他斥之为“戴着王冠的蠢参谋长”。而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则是由亨利八世的离婚案引起的,西班牙公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姨母凯瑟琳成为亨利八世的妻子后总共为他生了六个孩子,但其中五个都夭折了,唯有女儿玛丽一世长大成人,亨利八世因此很为王位继承人伤神。后来亨利八世与王后的女侍官安妮·博林发生婚外情,于是在年他向罗马教皇提出与王后凯瑟琳离婚。但凯瑟琳不同意离婚。面教皇慑于查理五世的压力拒绝亨利八世的离婚请求,结果愤怒的亨利八世便开始对抗教廷的活动。当时的欧洲在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反教皇的情绪已经颇为普遍,亨利八世决定利用人们对教会的不满加强自己的统治。英国宗教改革因素有: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三)从历史上来看英格兰从来没有像德意志那样深深卷入欧洲大陆和教皇的政治旋涡,因而不像德意志人那样对腐败的罗马教会抱有强烈的道德义愤和民族仇恨,重现实、重实际的精神性格使英格兰人不比德意志人那般热衷于内心的信仰或体验。当亨利八世开始宗教改革时其主要原因不是出于纯洁信仰,而是出于现实政治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并且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受新教(主要是加尔文教)的影响。年,亨利八世以没有男性继承人为由,向教皇提出申请,要求与王后凯瑟琳离婚。但教皇迫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压力没有批准。年约克主教托马斯·沃尔西去世,亨利八世借此机会宣布任命信仰新教的托马斯·克兰麦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同时还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贡金。15年亨利八世自己宣布与王后离婚并与安妮结婚,于是教皇将他开除教籍。年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也叫安立甘宗或英国圣公会)最高首脑,教皇无权干涉英国教会事务。教会召开会议前须经国王批准,现行教规须经国王指定专人审查,教会法庭的职权转移到国王法庭上。该法案还保留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基本教义和仪式等内容,从此英国完全脱离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英国的宗教改革就这样收场了。

(四)安立甘宗(英国国教)常用名“安立甘教会”(盎格鲁教会)或“主教制教会”(主教会),是基督新教三个原始宗派之一,也是带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礼仪传统的宗徒继承教会。它在清朝传入中国,译作“圣公会”,取义神圣的天主教会(圣而公教会),约定俗成。世纪基督教传入罗马帝国时期的大不列颠岛,6世纪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派遣奥斯定·坎特伯雷在肯特王国建立天主教区。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英国的天主教会在国王亨利八世的带领下脱离罗马教廷,经过玛丽一世的复辟最终由伊丽莎白一世完成改革,大英帝国崛起之际安立甘宗传入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安立甘宗主张中庸之道及《三十九条信纲》,定位在新、旧两教之间,分为采用至公派神学(天主教神学)的盎格鲁天主教,即高教会派。采用福音派神学的低教会派,采用自由派神学的广教会派。这个词语亦可形容其它从普世圣公宗团契独立的教会组织之追随者,他们都因为教义和礼仪上与本身的教省产生分歧而独立出来。圣公宗认为自己是神圣大公及使徒所传的教会的一部分,既大公又经过改革的教会,很多圣公会教友相信圣公宗是新旧教会的混合体。有一些高派教会拥护者觉得他们的教会是没有教宗的公教教派,亦不像其它新教教会有一位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如马丁·路德、诺克斯、加尔文和约翰韦斯利),圣公宗是8个与坎特伯雷大主教有联系的教省神学上的交流平台和联合团契。

(五)安立甘宗传统地被认为起源于在6世纪末到英国的第一位坎特伯雷大主教——圣奥古斯丁(坎特伯雷),但是追溯再早期基督教早已在5世纪的罗马时期英国(甚至有可能1世纪)已经立足英国。6世纪初爱尔兰和苏格兰传教士的再一次设立,尤其圣博德及SaintColumba,圣公会认为凯尔特人是他们教会的先驱。十七世纪时安立甘宗开始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南非等前英殖民地创立教会,从十八世纪起由一批圣公宗传教士在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建立圣公宗教会。圣公宗亦在年开始来华传教,各地安立甘宗教会亦先后离开英国圣公会,成立自主的独立教省,并加入普世圣公宗这个教会团契,以坎特伯雷大主教为精神领袖。安立甘宗和天主教一样相信使徒遗传,特别在按立神职人员的续承上。圣公会实行三级圣品制,即主教(会督,和合本圣经翻译为“监督”)、牧师(会长,和合本圣经翻译为“长老”)和会吏(和合本圣经翻译为“执事”)。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英格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希望加强王权、削弱教会、摆脱教宗的控制,15年国王亨利八世禁止英格兰教会向教廷缴纳岁贡。次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以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

(六)这项改革运动又得到爱德华六世的支持,玛丽一世曾重修英格兰与教廷的关系,伊丽莎白一世则又恢复英格兰教会的独立。其时通过的伊丽莎白法案在崇拜惯例上有所改革,在教义、教规上仍保持天主教会传统。17~18世纪时清教徒和福音派(当时用以指欧洲的路德宗和归正宗)主张进一步改革,19世纪的牛津运动则再次强调公教会原则,这一时期在政教关系上也有所改革。由于从英国传布到世界各地的圣公会陆续建立独立教会,安立甘宗乃逐渐形成。牛津运动是19世纪中期由一些拥有英国牛津大学教职的神职人员发起的国教会的天主教复兴运动,又称书册运动。该运动主张恢复教会昔日的荣光和早期传统,保留罗马天主教的礼仪等。运动领导者纽曼、凯布勒、皮由兹等人发表一系列的最终汇总为时代书册的小册子,为这些主张作理论说明或论证,因此也被称为书册运动。反对他们的英国政界和国教会人士则斥之为罗马主义派,纽曼在后来确实皈依罗马天主教会。18年6月基布尔在牛津大学做了一场题为《举国叛教》的布道,揭开运动的序幕。紧接着纽曼发表一系列宣传文章,后被收入书册派的文集《时论书册》。基布尔和皮尤兹又在其中加入《神圣大公教会牧师丛册》,宣传回归教会初创时代的信仰和习俗,所谓的“册页派”就此形成。“册页派”宣扬英国国教奉行罗马天主教和福音教派之间的中庸之道。在回击各种批判、倡导恢复宗教改革以来在英国国教中被放弃的各种仪式的过程中,纽曼成为公认的领袖。

(七)以后纽曼和曼宁逐渐偏向罗马教会(年),但是牛津运动的主流反对这种转向。在蒲赛的领导下保持对国教的忠诚,并超越运动起初的学术气质而成为教会改革乃至社会改革的利器,这也体现牛津人的学术思想价值观。牛津运动为了恢复对《圣经》教诲的虔诚,力图发展宗教社团的生活。从年开始成立多个姊妹会,这些社团成为慈善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中心,不过男性团体相对较少。牛津运动强调崇拜活动的过程,尤其在后期对教堂仪式做了许多改变,比如教堂的装饰、布道时的声调、礼服的穿着,并重视圣歌的歌唱。每一项恢复仪式活动的努力都引发轩然大波,有时甚至引发骚乱,其中年伦敦东区圣乔治教堂发生严重暴力事件。因为牛津运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mingzhugl.com/bldslfjd/112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